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影视> 精选作品

内容摘要

主旨发言: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高层论坛

内容详情

作为一个博物馆的人士,我为什么来到这里呢?一方面是钟进文院长的邀请,一方面是基于我以往20多年间,作为民族新闻工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观察和理解所积累起来的一点经验。但是我对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心得,来源于北京电影展所做的外围工作。我对少数民族电影更深刻直接的观念和想法,更多的来源于我在博物馆所做的事情。去年我们跟牛颂主任合作,举办第一个在北京的全国规模的民族志电影展。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对民族电影的观感,我深入地观察民族电影的生产和传播。因为这个机会,我也强化了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民族志电影影像力量来源于对民族文化内在本真性记录,这种记录是有方向性的,就是这种记录是朝文化理念走,朝文化深处走,走地越深,记录性越内在、越本真。这种影像的力量用我们去年民族志电影展广告词来说,借助影像完成对文化的深描,这种影像完成了记录和表达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志电影影像的价值。我提到民族志电影是因为我感觉纪实性的影像对于虚构民族题材电影的观察角度。如果说民族志电影依靠文化的个性所做的记录和表达,依靠影像语言向文化内部深入的努力,也就是依靠民族文化的内在言说就能获取民族影像的内在价值。比较起来,虚构性的少数民族电影的表达和传播就需要一个外向的力量,就是它一方面需要依靠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另外一方面它还需要全球化文化的普遍性表达。这样一种外向的牵引力,更准确的说,一部民族题材的体现是个性化表达和普遍性的表达,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回旋碰击往复和跳跃,一方面完成文化的本真化的表征,就是刚才尹鸿老师所说的对于民族个性强调差异,另外一方面同时还需要向外走,具备全球化电影工业的现代性价值。就是说,民族文化的内在本真性言说和全球化电影工业的普遍化价值之间,存在潜在的方向性和结构性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个矛盾并非决定了少数民族电影的悲观结局,相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矛盾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少数民族电影在当代可能达到最大化的传播前景以及可能具备的最丰富和最多元的表达路径。


为什么这样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面对的内向和外向的纠葛压力是先前性电影的属性决定,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生产的路径格局所决定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向度,不仅物质生产在经纬度上进行配置,我们的文化资本也在全球化平台上被调配使用。从全球化文化生产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生产,实际上已经被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之手极大的改变了。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强烈表征民族文化的电影正在作为一些地方的文化标志被大量的生产出来,还有一些以某些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和某些引人注目的独特文化肖像作为要素的电影,也正在被一些地方作为文化标识在生产。目的是用来表征地方文化的历史产权,这是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被投入电影工业以后,进行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对某一些民族文化电影工业的加工以及电影市场消费的结果。显然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电影都是不值一说的,因为他们只往外走,他们没有向内走的力量,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极端表面性符号性碎片化的。民族文化在这些电影里面,往往只是试图推动地方经济,旅游经济,进入全球化的旅游市场的印刷的比较漂亮的通行证而已。



另外一些电影,试图向内走的,试图完成民族文化的内在本真性言说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所说的实现了文化主体性觉醒的民族题材电影。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认为它已经比较完整的走过一个从文化他者的形象被表达被言说,到作为文化主体自觉的实现自我表达的觉醒,这样的完整的文化周期。比如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万玛才旦的电影,还有刘杰这样的汉族导演他们所拍的少数民族电影,出现这些导演和电影,当然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结果。同时我认为它也是全球化浪潮的结果,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均值主义让全世界恐慌,它表达了强烈动机,激发了呼唤文化自觉的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自觉是有宏大的世界文化背景。当然我们与此同时也看到,这样有着内在言说气质的以本真性文化表达为宗旨的电影,他们所处的现实困境,基本上处于电影工业的价值链的下游或者是末端,或者基本被排除在外围,成为小众化的电影。牛颂主任说是新文化电影,这暗含了他们被挤在商业电影之外的困境,他们只能在各种电影节上等待提名或者获奖,或者是作为学术评论的资料,一些取得良好口碑的电影也只是用豆瓣上的高评分为自己正名。


如何探寻突破困境的路径,我想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的建构也许可以理清一个思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价值认定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独特性,另外是普遍性。独特性是一眼被辨识出来的个性化强度,普遍性是普世价值程度,这是两个方面的维度,朝着独特化方面就是朝着文化遗产方面,独一无二,朝着普世就是拥有可以在全世界范围通行和传播的意义内涵。我们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认定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下的定义很长,但是落脚在一个词组,就是独特的普遍价值既要独特又要普遍。这是我们当今世界的文化困境,每一种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时代都会在这两个双向的天平上。个性化和普世化价值张力有多大,文化遗产流通价值就有多大。普世的意义价值是陪伴你最终完成世界性流通和传播的基本要素,说的好玩一点可以这样讲,就是说你得导演出一出让南辕北辙最后竟然相遇的当代预演。


回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规律之下寻找民族题材电影突破困境的思路和途径,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在主流思想上获取比较广泛的传播价值的民族题材电影。比如《可可西里》和《狼图腾》,刚才尹鸿老师说的我还是很有同感,以这两部电影为例,他们有共同的主题就是藏族和蒙古族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但是这不是这两个电影可以获得传播的广泛性,这个广泛性获得恰恰是因为藏族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而对于全球性普遍话题的深入而取得的。他们一方面完成了对藏族蒙古族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刻印现,又在普遍层面完成了在电影工业领域的现代性编码。这种不是在主流历史的探照灯下,或者是主流历史的坐标系中完成对少数民族的电影叙事。我坚决反对用主流价值对民族文化独特价值进行单向的过滤和讨喜,反过来,我们用民族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探照和发现,只有这样民族题材才能向当今世界提供多样化途径。


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一系列电影叙事策略的探索,比如结构问题比如视觉文化。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我觉得首先要完成对于民族文化深层价值的深刻体认和发现,从文化的母土出发,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内涵体现捕捉张力。通过个性的羔羊发现普遍,一些民族电影首先体现在是进不去的,只有一些皮毛,民族文化对他们来说只是花边性的装饰材料,这些景宜老师可以提供很好的案例。景宜老师是做每一部电影她可能在那个地方住一年半年,有一种深刻的情感投入对民族文化的价值有一种深刻的发现和体认。刚才我说的这样一些电影是我们所说的缺乏诚意的电影,进的去之后还要出的来,是为民族文化建构符合赋予一种普遍意义要让它最大化。一出一进是对全球化流行价值反向,拉动国际化和民族化的两极张力,在这种张力之中潜藏的民族电影的独特魅力,使少数民族电影有更大的前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