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information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影评专栏

内容摘要

来源:凤凰网

作者:杜鑫茂

内容详情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制作人方励虽然声称这部电影是商业片市场下的“清粥小菜”,但海报上印着“西部少年派”的字样,说明制片方多少还是有打开市场、吸引票房的野心。看完电影,我却觉得撇开商业因素,单从艺术创作考量,主创如果要从西方的经典影片中找来一部作为努力的方向或参照物,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似乎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为合适些——都以一对年幼的同胞兄弟(或姐弟)寻找生父的历险为故事主线,且两部影片的配色和寡言少语的台词都在企图奠定一种安静、淡雅的基调。

  作为一部原创独立电影,我更相信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是一个句子、一个概念,而并非导演自己的亲历亲闻,就如同雨果当年在游览巴黎圣母院的时候看到“宿命”的字眼而深受震动于是促使他写出了《巴黎圣母院》,导演或许在某一个时刻,听到、看到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句子,这个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便围绕着这个句子,创作出了这个作品。

  会这么推测,是因为我觉得影片中的两兄弟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缺乏一种强烈的的驱动力,因此剧中人物的行动,像是被设计和推测出来的,倘若是基于经验的创作,不会如此地缺乏情感动机。横亘于这两兄弟中最大的矛盾,始终是因为二人被家人区别对待而导致弟弟的心理不平衡,让他始终对哥哥抱着敌对的心态。即便是爷爷去世了,兄弟二人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踏上寻找父亲的征程的决定,然而,这样的“生死抉择”依然没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影片人物非常少的情况下,人物缺乏动机所产生的行动生硬感便格外明显。当然这或许和影片取景自地广人稀的甘肃张掖有关,引进新的人物来改变哥俩的命运需要费点脑细胞,当作为他们交通工具的骆驼快渴死了,寺里的喇嘛们也是作为助他们一臂之力的天降神兵而出现。

  而《雾中风景》的基调,虽然也是舒缓的,但影片中两姐弟渴望找到父亲的迫切感,却通过他们一连串不择手段的行动真实地建立起来——身无分文的他们逃票上了火车,被乘务员赶下火车后,他们连夜赶路、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只有五六岁的弟弟甚至去餐厅打工赚路费。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导致下一个问题,然后他们为了解决问题,又要想办法面对新的困境。当弟弟把打工赚到的钱塞到姐姐的手里时,姐姐搂着他哭了。所谓的相濡以沫、生死与共,大抵也就如此。

  主人公缺乏行动驱动力所造成的后果,不只是造成人物行动的生硬,更让影片的整体基调少了一股生命力。除了弟弟因为不满家人更偏爱哥哥时而发出的怒吼,几乎不见一点野性,这在取景自山野风光的影片中,颇为不正常。那匹白马温顺得如同得道高僧,任凭蚊虫如何叮咬都不会甩尾驱赶;那位哥哥似乎早早地被工业文明侵蚀,烈日炎炎下弟弟毫无顾忌地脱光衣物下水嬉戏,他却迟迟不肯脱去身上的夹克衫。

  生硬的不只叙事,还有镜头的构图。面对如此广袤的荒漠和草原,大概很难有导演能把持住不用大量的全景和长镜头来表达取景的壮美和真实性,或者通过镜头的推拉来显示路途行进的过程。在这部角色稀少的电影里,李睿珺导演却喜欢拍人多过拍景,长镜头和推拉镜头少得可怜,并在路途中屡次用兄弟俩的单人特写切断二人的眼神交流,剪辑也不甚流畅。

  片末,两兄弟看到了冒着黑烟的烟囱,并排的是一轮鲜艳的红日,这似乎意味着看到了工业文明,便看到了希望。我丝毫没有感觉到主创渲染的那样,对自然环境的湮灭而感到惋惜,反而是一种被工业文明润物细无声的同化。此片当然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片子里弥漫着一种刻意的返璞归真。并不是说主创没有用心在拍这部电影,只是我隐约觉得,比起逐渐消逝的自然风光,他们似乎对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稍微更有感情些,如同影片结尾被“招安”的两兄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