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影视> 精选作品

内容摘要

主旨发言:徐文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高层论坛

内容详情

我刚出炉一本书,题目就叫蒙古族题材电影《塞夫麦丽丝》,现在正在校对的过程中,为什么写这本书,因为我这个人虽然是汉族,但是我出生在民族地区,又在民族院校工作,还又是在30几年前,中国高校第一届电影(讲班)的成员,与电影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我在当编剧编少数民族电影电视,在讲这门课程,在做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在做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过程当中,我觉得内蒙古的影视是高点,在梳理内蒙古影视创作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塞夫麦丽丝》是一个高点,我写这个不是因为跟它有多么熟悉,就是有一面之缘,在20年前我参加过他们的《悲情布鲁克》的首映式。

第一跨入蒙古族电影《塞夫麦丽丝》,读懂草原文化,民族精神的张扬,民族性格的把握,民族习俗的尊崇,民族艺术的使命,民族演员的敬重。第二理解电影,他们的电影艺术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他们对电影的热情和对民族的情感紧密相连,他们的根扎在土壤里,为了枝繁叶茂,《塞夫麦丽丝》电影的关键词取材于主题人物和场景节奏。第三是观赏性艺术性,他在这条路上苦苦追寻,他们力争做到三者的统一,第四是“改造类型片”与“马上动作片”,最后一个大问题叫《塞夫麦丽丝》与蒙古族题材电影。

我想谈一下内蒙古电影的总体情况,我觉得《塞夫麦丽丝》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和内蒙古在影视成就上的整体氛围是有关系的,用我曾经做的片子《托起明天的太阳》来说,是内蒙古这些年的电影这方面的整体氛围托起了今天的《塞夫麦丽丝》。从内蒙古的第一个电影的产生到以后的异军突起、傲视群雄,对后来脱颖而出的电影人来说,也算是托起明天的太阳,《塞夫麦丽丝》就是被托起的太阳,蒙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地位比较高,首先它的量比较大。我是根据中国社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专门研究电影的(孙丽峰)博士统计得出,整个少数民族电影从1949到2016是不到380部,蒙古族电影正好是一百部,这样就占了不到三分之一的体量,蒙古族题材电影,它的出品时间是最早的,在当代的第一部电影叫《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实际是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启动了,因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1947年的5月1日成立的,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建国,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这个时候启动,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播放出来的,在它之前实际现代文学当中,有三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其中有一部是蒙古族题材电影叫《塞上风云》,塞上指的是内蒙古,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拍摄的,而且主创人员当时很有影响力,比如说他这个编剧阳翰生是国民政府的指导委员会委员,写的非常有名的艺术家沈逸千到塞上生活的故事,也在社会上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比如郭沫若曾经几次为影片题词、写诗,赞颂这个片子,再比如说茅盾在著名散文中开篇写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感,实际上是实景拍摄,当时非常不容易。对内蒙电影的后来的产生发展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还是接着刚才的话题,内蒙古电影是整个少数民族电影中最早的影片,有非常不一般的经历,就是这个《内蒙古人民的胜利》,一开始片名是《内蒙春光》,全国有很多地区还在乌云压城的情况下,内蒙古自治区已经露出一缕春光,所以编剧王振之、导演干学伟都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这个片子拍出来之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播出,得到的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在《人民日报》等发表,但是不久有人发现这个电影对民族团结方面有影响,把当时一个王爷写的太十恶不赦,当时对于全国还没有全面解放,对于团结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有影响,所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对这个片子的座谈,我看了一下材料,当时统战部长、中宣部长等很多人参与到这个当中来,有发动了120多个非常有名的业界文化的专家进行研讨,而且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比如说王爷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增加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去掉一些什么样的人物,而且改完之后周恩来指示一定要经过毛泽东主席和朱老总要看,他们都看完之后,毛泽东亲自为这个电影改了一个片名叫《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它实际上是给蒙古族题材电影立的标杆,也给整个少数民族电影立了标杆,它整个的过程,我们不去评价它对于整个电影业的有多少影响,但是我觉得至少是对于内蒙古人做电影这种热情,我觉得是激发出来了。

从那之后,内蒙古电影不仅先声夺人,而且后劲十足,你比如说在《内蒙古人民的胜利》这个片子当中引进了一些本土的演员,本土的导演参与到影片当中,比如说有一个蒙古族导演参与演出,演一个牧民。后来因为演的成功周总理指示要对演员一定要重视,后来这个人成长的比较快,后来蒙古族演员出现像斯琴高娃这样的国际级的影星。还有很多的作家纷纷投入到影视创作中,还有播音员,比如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高官朱兰其其格,还有写《鄂尔多斯风暴》的都是高官,所以影响比较大,在整体氛围当中,托起了《塞夫麦丽丝》。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