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information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影评专栏

内容摘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索朗央宗

内容详情

 近年来,“西藏热”不断升温,反映藏族聚居区生活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收。《冈仁波齐》自上映以来一个多月,累计票房将近1个亿。影片从开头到最后,每一帧镜头都呈现出藏族人民朴实无华的宗教文化生活,体现了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藏族信众的宗教文化生活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同时也表达了藏族民间信仰中所夹杂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观以及佛教无常观和慈悲观。影片以一种宗教人类学固有方式,以”文化他者“的视角去见证和表达藏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仪式、信仰方式,并没有以猎奇的心态去增加特殊的符号,也没有故意去渲染宗教气氛,更没有陈词滥调进行观念的植入,而是以一种开放性地姿态展示朝圣的全过程,让观众自己去体验和感受影片所带给每个人内心的震憾。

  影片讲述了西藏自治区芒康县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时正马年,村里共有9个人跟随他去转神山。“转山”体现了藏族原始宗教中朴素的自然观,它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主的泛灵信仰:山具有灵性,转山就能得到神山的护佑。在2500公里的沿途中,朝圣者们遇到了生死离别、四季更替,遇到了山体滑坡和车祸。但面对这些恐惧与未知,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以平常的心去接受一切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无常观在藏族信徒心中烙下的印记。影片中,除了体现无常观外,还流露出藏传佛教慈悲思想:屠夫因小虫经过身边而停止跪拜;朝圣者们互相施舍物品;杨培老人的后事采取天葬的方式;朝圣者为众生祈福等等。这些不杀生、布施的行为正体现了佛教平等对待任何生命,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的观念。

  除原始宗教及藏传佛教思想内涵外,影片还对信徒们日常的各种宗教行为作了大篇幅的描述。宗教思想和宗教行为是相互作用的。镜头中通过一系列仪式将宗教文化内涵和行为固定化、丰富化。这些宗教文化实践性的表达在影片中并没有刻意去陈设,而是穿插在牧民日常生活中。牧区生活除赶羊、砍柴、磨青稞、做毛纺加工等外,还有许多具有民间意义上的宗教行为。从早晨念《皈依经》开始,到傍晚念《二十一度母经》、“莲花生大士心咒”。连放羊的时间也在念《普贤行愿品》中的回向文。除了念经仪式外,还通过点酥油灯、煨桑、转佛塔、挂经幡、放风马旗、请僧人在家里做法事等宗教活动来进行信仰生活。这些行为和仪式不仅使信仰者的宗教表达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得到践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家庭、村落的凝聚力。常态化的仪轨透露着藏族信徒们宗教文化生活形态的多样性。这些宗教行为有原始宗教(苯教)的祭祀方式,也有藏传佛教“七供”的祈愿方式,这种藏族特有的信仰模式从吐蕃王朝时期佛苯合流后一直影响至今。“冈仁波齐”神山信仰,也打上了象征苯教、佛教两种文化的烙印。

  影片选取冈仁波齐作为11个朝圣者的终极目标用意。“冈”(gang)藏语即“雪”,“仁波齐”即珍贵,从名字中我们依稀可见信徒对它的敬仰之情。该山经历了“山神——年神——神山”3种角色的变迁。原始苯教文化时期,藏民生活在具有独特地质地貌的青藏高原上,感受着大自然的雨露,因此他们坚信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等自然物都具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就像很多民族的原始宗教一样,他们也崇拜这些自然物而进行祭祀仪式。其中“转山”就是对山神的敬拜仪式之一,这种自然崇拜并非出于愚昧无知,而是出于面对浩瀚大自然后渺小的自觉。到雍仲苯教时期,冈仁波齐与苯教三界观联系在一起,苯教把整个宇宙分为3层,上界为神界,中界为年界,下界为鲁界,其中年界就是人间,而冈仁布齐位于年界的中心。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吐蕃后,冈仁波齐与佛教”须弥山“合为一体,“神山”形象从此占据主要地位,许多高僧大德前去修行,其中藏传佛教后弘期止贡噶举派郭仓哇大师苦修多年后开辟了现在通用的转山路。

  “Paths of soul”(“心路)是该片英文名称,从中透露出导演重视精神世界的主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现代人大多沉浸于物质层面的追求,却忽视了倾听内心的声音。尤其是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整天忙碌于各种琐事,迷失了自我。因此,观众看到影片中朝圣者匍匐在地,沿着公路慢慢走向他们心灵最深处时,自然会领会这种生活方式,就像藏学专家沈卫荣在《想象西藏》中写到的一样:“雪域西藏成了一个净治众生心灵之烦恼,疗养有情精神之创伤的圣地。”

  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确实是通往灵魂的路。影片中的朝圣者有的为了赎罪,有的为了已故的亲人,有的为了实现未了之梦,聚在一起转冈仁波齐,他们将自己的痛苦和关于人生、未来的思索融汇在朝圣的过程中,并以祈愿的方式与这座圣山进行灵魂的呼应。藏文史籍《冈底斯山海志》记载,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因此,这座神山不仅是藏族信徒的精神乐园,而且是环喜马拉雅文化带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交相辉映的圣所。驻足在冈仁波齐脚下,我们会感受到宗教文化和谐的场面,会看到一种超越宗教、民族、文化差异的跨地域性的宗教文化多元共存的气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