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information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影评专栏

内容摘要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古丽


内容详情

影片梗概:  

  影片讲述的是宁夏西海固贫困山区一个回族老人马子善的日常生活。他的老伴故去,按照回族习俗,在40日之后要举办比较大的祭礼。儿子耶尔古拜建议,祭礼那天宰家里的老牛举办筵席,孝敬操劳了一生的母亲。接下来的日子里,马子善每天精心照料这头耕地多年的老牛。在祭礼举行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水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开始不吃不喝。老人以前听祖辈说过,牛能看到宰它的刀子,不吃不喝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老人由此陷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看点一: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和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

  该片改编自回族著名作家石舒清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是新晋导演王学博近乎十年磨一剑的处女作品。近日,该片入围第21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单元竞赛,举行了首映,获得各国观众的好评,并入围将于今年11月举办的日本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被业内誉为近十年来中国回族穆斯林题材电影的独特之作。

  看点二:写实手法还原西北回族的日常生活状态

  原著小说仅6000多字,大多是心理描写,比较超现实。导演在改编的过程中没有放入宗教观点,采用完全写实的拍摄手法,对西北贫困山区回族的日常生活高度还原,可以当作纪录片来看。电影有一股迷人的气息,像是西北荒原中盛开的一朵野花,平淡无奇却又引人入胜。

  对  话

  导演王学博:用油画般的镜头讲述西海固人的日常故事

  问:最初为什么要拍《清水里的刀子》?

  王学博:2007年,在我上大三的时候,一位回族同学向我推荐了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我看完就觉得特别震撼,想拍成电影。于是,我们在网上发帖,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拍,加上自己班的几个同学一共凑了12个人,聚在一起拍摄。当时,还拍了石舒清的另外一部小说,再加上我们自己原创的一个小剧本。这就是后来的西海固三部曲。

  之后,我认识了一些著名的导演,大家都觉得短片《清水里的刀子》拍得不错,有人就建议把短片发展成长片。我们就开始创作剧本。实际上,这部电影从2010年就开始筹拍了,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去年10月才正式开始拍摄。

  问:影片真实地反映了西海固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这是如何做到的?

  王学博: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我和其他主创去宁夏西海固体验生活长达十个月。在这期间,我们每天都跟当地人聊天,看看村子里发生什么了,也会跟着他们去集市,他们去哪儿我们就跟着去哪儿。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事。比如修行,他们认为老头儿上年纪了就不能胖,胖了给人感觉不好,有的老头儿上年纪后会把自己关在一个山洞里,或者关在家里,每天只吃三颗枣。当你感受多了,有些东西潜移默化,就会对创作帮助挺大。

  问:影片为何要拍成4:3的画幅?

  
王学博:
我希望影片能给观众带来油画般的美感。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达利的画,还有毕加索。我觉得电影意境最强的表现方式就是把环境意境化,忽略主要的剧情。我跟摄影师聊,有没有可能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方式拍,用很客观的视角拍,但是把画面都做成像米勒的画一样。摄影师也很兴奋,他觉得这样挺好的,画面就会更古典更高雅,跟影片描述的意境比较吻合。还有一点,我们到拍摄场地后发现那个地方山特别大,4:3的画幅更能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问:扮演主人公马子善老人的是非职业演员,您对他的评价如何?

  王学博:
选非职业演员挺难的,因为真正的非职业演员难得一见,完全靠天赋跟片子吻合度来演。选演员的时候,我们把西海固地区的几个县城跑遍了,当时觉得这个老人的性格并不合适,但是他的形象气质符合角色,又有一定的表演天赋。他见多识广,出过国,年轻的时候去过外地打工。当时,他老伴儿刚去世,我给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直接就哭了。当时试了一下镜,感觉他是可以演得出来的。

  巧合的是,片中饰演老人和儿子的两位主演都叫杨生仓。老杨生仓饰演的角色是非常内化的,他本人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把角色的气质表现得很好。小杨生仓饰演儿子耶尔古拜,要表现一个扛起家庭之责,又有一些木讷的、唯唯诺诺的人,我认为他也拿捏得不错。

  问:这个片子展示的是关于生死的主题,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题目,如何去表现?

  王学博:
影片中,洁净与生死有很多联系。包括牛的洁净,它不吃不喝去清洁自己。还有人的洁净,比如老人有两次洗澡和一次非常仔细地洗手脸。影片表现了在贫穷的生活状态下,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尊严和坚韧,以及对待牛的感情。洁净的主题一直贯穿着,包括拴牛、下雨,包括雪,这些都是洁净的意象。如果是穆斯林观众看肯定更有感觉。整个影片就是一潭清水,没有任何一个场景在强化洁净,但是已把它融入到了生活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