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影视> 精选作品

内容摘要

主旨发言:梁越(民族影视网总编辑)

整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高层论坛

内容详情

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影视网开通一年多以来,很多的朋友就问我,为什么要创始这个民族影视网,还设置了55个民族频道,还分汉语和本民族语?其实,我是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所面临的现状,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主流媒体平台的弱势地位而考虑的。这个问题,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所面临的,是十分严峻的局面。民族影视网创始的初衷,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我是壮族,就从这个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占第一位的民族来说吧。壮族中虽然已有不少人掌握了较高水平的汉语文,但从总体上看他们在壮族中仍然占少数。1992年,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做了一个题为《壮族74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的调研。74村寨涉及广西32个县,基本涵盖壮族地区,总人口64600人,当时调查结果是:文盲或半文盲为88.34%,除去儿童和老人,文盲或半文盲约有70%左右;再扣除小学生毕业没有升学回村寨务农基本复盲的因素,实际74个村寨中既听不懂汉语文也没有学习壮文机会的文盲或半文盲约为50%。由此推定:广西壮族约有750万既听不懂汉语文也不识壮文。由此形成了壮族群众基本上是以汉语文作为书面语言,而绝大部分壮人却依然以壮语为交流工具。壮语在壮族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却没有一种通行的与之相一致的文字符号的奇特现象。

事隔24年,梁庭望教授,今年80高龄了,再次通过学生调研的结果是:广西现在有壮族1800万人,约有1500万人仍操壮语,其中500万人左右操壮汉双语。1000万人(包括儿童和老人)只操壮语。把1000万人中的儿童和老人除外,约500至600万人青壮年只能简单听一些生活类的汉语文或不通汉语文,也看不懂壮文,处于文字的空白状态。

其实懂壮文也没用。广西的壮文报纸仅有广西民族报壮文版一家,壮文杂志仅有《三月三》杂志壮文版一家。俗称一报一刊。由于就连仅有的一所壮文学校——广西壮文学校也变成了普通高中,因此能看懂壮文的,恐怕就连自治区主席都不敢说自己能看懂壮文。这壮文一报一刊的发行量,我不用说,你懂的。这就是说,这五六百万人,报纸、书籍等能用文字传递的信息对他们是绝缘的。

而广西的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呢,既然这五六百万人对汉文壮文看不懂,但壮语是能听懂的。让我们看看电视、广播有没有壮语节目,还真有,又可以说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7年设壮语广播,“文革”停播,后来再没有恢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也设立了壮语广播节目,但直到目前,也只是每天上午8点30分到9点仅半个小时(其中新闻5分钟,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准备的壮族文化常识25分钟)。而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的广西电视台只有每天上午8点到810分仅用10分钟时间的播放壮语新闻。重播时,又是晚上快半夜了。就是说,哪怕这可怜巴巴的10分钟的壮语新闻,也是在这五六百万农村壮族老百姓出农活的时间播的。晚上重播时,这些老百姓早就入睡了!

受到自治区的这些主流媒体态度的影响,壮族聚居县也基本没有壮语广播电视。

时代发展到今天,广播电视本来就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标志,但数百万不懂汉语汉文,听不懂汉语广播,也看不懂汉语电视的壮族民众被抛弃在现代化的大潮之外,他们信息隔绝,这也是壮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壮语广播电视的严重缺失,使壮族人群感到自己的语言文字乃至自己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产生民族自卑感。

最近有个网络事件,全国几亿网民都在狂欢,就是蓝瘦、香菇事件。大家可知道,狂欢的背后,是整整这五六百万人的悲哀,或者,是一千万人的悲哀。因为模仿的就是壮族人学汉语的口音,壮族近千万人都是蓝廋和香菇。这和模仿汉语东北方言、福建方言、上海话、广东粤语是不一样的。人们模仿这些汉语方言的时候,因为这些地区文化经济的强势,人们更多的推崇和羡慕:模仿广东的粤语口音,就是老板的象征。上海话的口音,那是小资时尚的象征。就算是东北口音,因为有赵本山的小品流行,那也是牛气冲天。福建方言,让人想起台湾宝岛,最不济,让人想起蒲田系,也是有钱的主儿。可现在的全国网民把蓝廋香菇当成了盛宴,这可和汉语方言的口音性质截然不同,这是民族语的口音,最严重的是,全国网民提起蓝廋香菇,不是想到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大部分是嘲笑的心理。蓝廋、蓝菇,就是这一千多万人中的年轻人进城打工学着笨拙的汉语的真实写照。

再举一个例子,云南富宁的坡芽歌书,近年来在全国很出名。我在八年前做了一个片子《破译坡芽密码》,在央视探索与发现播出,为云南打造这一品牌也算做了一点点贡献。但从壮族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这种图画文字,是人类社会早期有思想表达意识的时候就出现的,可以说,诗经时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但在富宁这个村庄周围几十公里,居然还是活的文字。就是说,当地这些老百姓,汉语汉文不懂,壮文又无从学起,几千年来,直到现在,还一直用简单的图画做文字来纪录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情感。可怜的这些父老乡亲,在人类即将征服火星的时代,还生活在图画文字来表达思想的环境中,你让这些老百姓怎么去具备现代化的思想和见识,怎么去发展自己的社会经济?

壮族封闭地区的情况是这样,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扫到的地方,又是另一种情况。最近,“精准扶贫”号召在全国轰轰烈烈,对于改善民生好是好,但又不得不让人担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在民族地区,在民族语言文化的方面我们看到的一般是这样的后果:凡是经济开发所及地区,首先消灭的竟然是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新农村改造,把优美的古村落全部夷为平地,全部变成了难看的千篇一律的水泥建筑。我的老家南宁市武鸣县,壮族人口居百分之六七十,最后一个杆栏式建筑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消失。在壮族地区,一般来说,学前儿童,从妈妈那里学说话,还讲的是民族母语,上了小学才不讲民族语。然后到升学,出外工作,可能就忘记了民族语。就是说,对可以升学的人群来说,民族语言文化的灭绝现象,是小学一年级才开始。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只要这个村庄有一所幼儿园,不可能看到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幼儿园。要说双语,只可能是英语和汉语。这样,灭绝本民族语言文化,从3岁就开始了。现在,在这些沐浴经济开发春风的地区,爷爷奶奶和孙子无法用语言充分交流的现象比比皆是。轰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对民族语言文化来说,谁敢担保不是洪水猛兽?


以上是中国人口仅次于汉族,并拥有一个省级自治区的壮族的情况。中国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少一些,又处在经济开发的包围之中的,民族语言文化基本全军覆没。人口多一些,部分人口处在封闭山区的,就是壮族情况的翻版。总之,不会有主流传媒体平台去重视她们。这点就不多说了。

好吧,现在转到我们民族影视这方面来谈谈了。民族影视网从架构之初,就设了了55个民族频道,并且是双语架构。目前,网站建设还处于搜集、整理各民族影视作品的阶段,当然新的创作也同时并重。主流媒体平台没有给予我们,我们就通过网络来实现。不管怎样,新媒体将来会横扫一切,不知不觉之中,纸媒纷纷倒下。不知不觉之中,一回家就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手机刷屏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是个无所不能的平台。传统院线不排我们的民族电影,我们在这个民族影视网平台上会有我们的民族院线。电视、广播没有我们的频道,我们在这个民族影视网平台上给每一个民族,哪怕只有几千人的民族兄弟也设一个单独的频道。我们现在,基本完善了30 个频道,完善的频道基本实现了手机访问。我们有一个遍布全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县的专门团队,正夜以继日地遴选、整理各个少数民族的双语影视作品上传网站,网站还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来指导工作方向。我们还组织了3个创作团队,不断推出新作品。我们还争取到了社会的支持,首批注入两千万面向全国,设立了“民族影视”发展基金。我们即将在新疆阿勒泰青河县的三道海子牧村——那是成吉思汗西征大军的屯兵地和云南文山州西畴县汤谷村,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日出汤谷”之地设立我们的创作基地,那里当地的党委、政府授予我本人“名誉村长”的称号,看着父老乡亲们期待的眼睛,这种荣誉和信任我认为比获得什么国际、国家级大奖都重要得多。影视是最能亲近人类心灵的,对于民族语言文化而言,影视作品是最好的传播、传承保护手段。而互联网提供了无限种可能。目前,我们主要是和全国各大视频网站合作,将来我们的原创作品,或授权给我们独家发布的作品达到一定数量,我们就会选择和一家强大的视频网站独家合作。等到全部55个民族频道完善之后,我们将推进民族影视原创作品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比如,每天的微信平台发布最新创作视频、秒拍,微博适时播报民族影视的动态等等。民族影视网的目标是:不管身处在地球哪个角落,只要有手机和网络信号,就能让55个中国少数民族兄弟能够看到自己本民族的优秀影视作品,听到自己美丽亲切的母语的声音!

从明年开始,我们将启动运作构建全国性的民族院线,在全国每个地州、或每个县城将有我们的加盟电影院。在我们的系统操作平台上会有特别的营销手段,比如众筹看某部民族电影,比如看某部民族电影会有其他的什么好处,等等。我们每推出一部民族电影,在某个地州,或某个县城,只要观众在我们的系统平台购票达到影院要求的基础观众,加盟影院就立即排片。

    今天,在这样的场合,我谨代表民族影视网向各位发出邀请,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更欢迎各位加盟民族影视网,共同构建我们的民族影视网平台的指导团队、创作团队、资本运营团队、传播团队!谢谢大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