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影视> 精选作品

内容摘要

来源:青年电影手册

文:孙文振

内容详情

    1月2日,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刘苗苗导演新作《红花绿叶》“北大首映”暨主创对话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继8天前,电影《红花绿叶》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场校园点映活动后的又一次互动交流活动。同一天,刘苗苗还收到该片“入围第一届印度Diorama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好消息。

    这部根据回族作家石舒清的小说《表弟》改编、拍摄的电影,其拍摄地正是刘苗苗生活过的地方——宁夏西海固。“我对宁夏、对西海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我出生在银川,是从西海固走出的导演;也因为宁夏是我父亲和哥哥两代人工作和奉献的地方,我对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很有感情。”刘苗苗说,“我希望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为宁夏的电影文化多作贡献。”


                   从西海固走出的女导演


    1962年,刘苗苗出生于宁夏银川,她的父母都是支宁人员。父亲刘震寰和大哥刘桐轩都曾在西海固工作过。谈起与宁夏的缘分,刘苗苗动情地说:“我们家与宁夏的缘分很深,父兄两代人都为宁夏的建设与发展立下过功劳。”


    刘震寰是回民支队创建人之一,更是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回族领导干部。他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师长。1954年,为加强西北民族地区工作,由中央批准,以刘震寰为首的原回民支队500多名回族干部,集体转业到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刘震寰任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尔后任甘肃省西海固地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作为支宁干部,刘震寰曾任固原地区第一任专员。后来,他相继担任自治区工委秘书长,区委常委、统战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那时候,西海固的环境非常恶劣。在我记忆中,父亲为了让大哥到西海固工作,专门把大哥找到家里谈话。”刘苗苗说,那一画面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当时是冬天,家里没有暖气,父子俩分别坐在茶几两边的椅子上。父亲穿着半短的棉大衣,大哥穿着黑色的长大衣。父亲讲完了,哥哥半天没有说话,最后猛地站起来说‘我去。’转身便离开了,只留下父亲一个人独自坐在那里。”


    1969年,在父亲的劝说下,刘桐轩调任固原县委副书记。在固原工作的11年间,他为固原百姓办了许多实事。


    1971年,刘震寰因病去世。刘苗苗来到刘桐轩家,和大哥一家生活了多年。她在固原读了中学,16岁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78级高考。从小喜欢文艺、喜欢读书的她,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进入电影学院,面对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同学,刘苗苗曾因为年龄小、阅历浅而自卑过。“导演班的同学中工农商学兵都有,年龄相差很大,大的二十八九岁了,小的像我才16岁。当时感觉人家什么都懂,阅历又那么丰富,我就觉得我不该考到这个班,很自卑,经常一个人到学校外面哭。”刘苗苗说。


    4年后,她用不懈的努力证明了自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


                            通过电影与宁夏再结缘


    进电影厂两年,刘苗苗一直与导演工作无缘。22岁那年,她鼓起勇气找到厂长,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当导演!”厂长一怔,接着拍拍她的脑袋对众人说:“你们听听,这妹子要当导演!”大家都笑了。但刘苗苗没有气馁,一直在寻找做导演的机会。


    1985年,她与福建电影制片厂合作,独立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远洋轶事》。从这之后,幸运之门向她打开——


    1987年,刘苗苗拍摄了故事片《马蹄声碎》,影片进述了几名红军女战士经历磨难的故事。“我的导演意识恐怕是在拍《马蹄声碎》时开始的,因为这部影片只卖了7个拷贝。之后的5年,我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怕重蹈失误,只怕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激情。”刘苗苗说。让她意外的是,1993年,在第11届意大利都灵电影节上,特别展映的《马蹄声碎》获得了广泛好评。


    1993年是刘苗苗的“幸运年”。这一年,她的影片《杂嘴子》荣获第50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国会议长”金奖,标志其创作水平达到新高度。该片还荣获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

    这一年,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里最年轻的女导演,31岁的刘苗苗头上又多了一顶“桂冠”:宁夏电影制片厂厂长。


   “那年去宁夏拍电影,我到宁夏电影制片厂借机器设备,看到厂子荒芜、电影棚和洗印车间闲置,觉得心疼。了解到厂里负债40多万元,50多名电影人没有电影可拍,就想着要把这个平台搭建好。宁夏文化厅的领导非常支持我,专门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请示,聘请我当了厂长。”刘苗苗说。


    到宁夏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件事,刘苗苗便为厂里融资,执导了故事片《家丑》。这是宁夏第一部挂着厂标出品的影片,与之合作的是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后来,该片荣获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随后,其电影《家事》又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提名。这些荣誉,使得刘苗苗迎来了电影生涯的一次次辉煌。


    然而,此时的刘苗苗患上重病,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出院后,由于强烈的药物反应,她的双手不停地发抖,甚至难以拿起书本阅读。她只好辞职回到长沙。这之后,她暂时放弃了电影,拍过电视剧,当过老师,为了孩子最后来到北京。

    此时,在西海固的大地上,一批思想深刻、坚守精神世界的作家异军突起。刘苗苗拨通了固原一中教师邬明郎的电话,请他帮忙搜集这些作家的作品。很快,20多公斤重的书籍送到了她的面前。刘苗苗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放弃吃药,强忍痛苦拿起书本。一天,当她在黎明时分读完石舒清的作品后,猛然间感到精神轻松,重病奇迹般地在好转。


    “我意识到,来自西海固的人情、人性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治好了我的病;西海固这个与我有着渊源的地方,一定会给自己的创作带来希望。”刘苗苗说。


    2003年,刚拍完电视连续剧《亲亲宝贝》的刘苗苗,又一次遭受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大哥刘桐轩在银川病逝,令她悲恸不已。这一次,她决定重回西海固。


    在固原,刘苗苗与石舒清开始了新的剧本创作,数易其稿后,完成了剧本《老家的事情》。从动念拍摄西海固故事,到完成剧本、拿到投资,刘苗苗等待了近十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前后启动了3次,最终未果。

    2018年9月,刘苗苗出席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山一女性电影展电影《马蹄声碎》主创见面会时,与观众们分享了30多年前率领摄制组进驻川藏高原拍摄的故事。这部电影在本届电影展“阅读经典·女性之美”单元展映。“我要感谢为影片拍摄付出努力的所有合作者,更要感谢我的学生张巍,他居然能收集到我30年前的作品《马蹄声碎》的资料,太令人感动了!”刘苗苗说。


    刘苗苗心中的电影梦再次苏醒。“电影是我的宿命,而西海固再次温暖了我的电影生命。”刘苗苗说。


    30多年后,刘苗苗再次把电影镜头聚焦在了西海固。2017年9月26日,电影《红花绿叶》在宁夏西吉县白崖乡开机。“谈起我的宁夏情结,仅仅我在西海固的岁月就完全可以写一部长卷的自传体小说。”刘苗苗说。

    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曾获鲁迅文学奖,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荣获了釜山电影节大奖,这中间长达十几年。“我们俩从2003年开始合作,希望为家乡拍一部电影,希望《红花绿叶》同样能有好运。”刘苗苗说。


    “中国在发展,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也在发展变化中。今天,西海固人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我为西海固同胞正在摆脱贫困深感欣慰。”刘苗苗说,“作为宁夏人,我愿意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我想通过影片让观众们深信:什么都可以变,唯有真诚、质朴、深情是不可以变的,并且也不会变。”


回到顶部